初審編輯:尹玉濤
責任編輯:尹延杰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工業(yè)遺產保護利用認識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工業(yè)遺產被保留下來。一些工業(yè)遺產華麗轉身,變身為城市的一處工業(yè)文明展示和文化創(chuàng)意相結合的文化場所,真正做到了既留住城市的工業(yè)記憶,又讓工業(yè)遺產“活”起來的目的,實現了工業(yè)遺產的“活態(tài)”化保護利用。
在國外,早有成功案例,德國的魯爾工業(yè)區(qū)調整改造,創(chuàng)造了資源型城市成功改造轉型的經典案例。英國倫敦泰晤士河南岸體量巨大的發(fā)電廠,改造成了泰特現代美術館,美國舊工廠改造成的麻省當代藝術館等。
在國內,像北京國營電子工業(yè)老廠區(qū)改造成的“798”藝術區(qū),無錫茂新面粉廠舊址轉型成的中國民族工商業(yè)博物館等,都是比較有名的工業(yè)遺產改造更新的范例。
在濟南市,一家被濟南人俗稱為濟南“二鋼”的老工業(yè)企業(yè),其軋鋼車間也被完整保留下來,也變身為一處“文化服務中心”。
近半個世紀的老車間變身“文化服務中心”
位于濟南市工業(yè)南路中段的濟南“二鋼”,是創(chuàng)建于1958年的原濟南第二鋼鐵廠。2015年6月,濟南中央商務區(qū)(CBD)建設啟動,由于“二鋼”正好在濟南中央商務區(qū)的核心區(qū)域,屬于拆遷范圍。2016年3月,隨著“二鋼”中型軋鋼廠最后一批鋼材加工完成,“二鋼”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廠房內的設備開始拆除搬遷。
濟南“二鋼”誕生時,正值1958年“大煉鋼鐵”時期。這里的工業(yè)廠房歷經了當年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和改革開放等歷史時期,從一個側面見證了濟南市工業(yè)經濟發(fā)展的曲折歷程,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與保留價值。正因這個原因,建設單位把原廠西側1970年代建設的軋鋼車間保留下來,成為CBD片區(qū)唯一保留下來的老建筑。這也算是給“二鋼”保留下來一支血脈,以永久展示“二鋼”的生產場景和濟南鋼鐵工業(yè)發(fā)展的剪影。
現在,這里已經基本改造完畢,總建筑面積大約8400㎡,成為中央商務區(qū)(CBD)的“文化服務中心”。文化服務中心在中央商務區(qū)建設時期,主要有展示中心、指揮中心、服務中心、商展中心四大功能,為商區(qū)建設服務。后期將整體轉換成集規(guī)劃展示、文創(chuàng)辦公、藝術展覽、商務服務四大功能于一體的公共文化場所,用于豐富社會公眾的文化娛樂和休閑生活。
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廠房的歷史風貌
記者不久前來到現場,看到經過改造后的濟南“二鋼”老軋鋼車間廠房已經舊貌換新顏,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這里濃厚的工業(yè)企業(yè)廠房的氛圍,顯然改造更新中,遵循了修舊如舊的原則。除了老車間外的兩處鋼架原樣保留,仍然矗立在地面上,車間內的老物件,如紅磚墻、行車、金屬鋼梁等,都盡可能原汁原味地呈現著老廠房昔日的模樣。
漫步其中,在欣賞具有現代氣息的布置陳設同時,也可充分感受到工業(yè)文明的巨大張力。在軋鋼廠老車間的外立面,一段段紅磚墻,經過結構加固和整修,也被比較好地保留下來。其中,一個車間的側門兩邊,還保留著當年刷在墻壁上的一幅溫馨的安全提醒對聯:“高高興興上班來,平平安安回家去”。斑駁陸離的紅色標語,似乎在對人講述著這里當年熱火朝天忙生產的故事。
除了保留了原來的許多記憶,在老車間的結構空間內還添加了一些“現代元素”。如建的新聞發(fā)布廳、1200平方米的地下室等。文服中心的屋頂經過重新改造,也變身為一處時尚的全透明的玻璃幕墻結構的公共空間,以后將作為中央商務區(qū)的觀光平臺。這個平臺由采光頂、金屬屋面、觀光平臺等幾部分組成,透過采光頂的太陽光,可以直接射入屋內,不僅美觀大方還能節(jié)省電能消耗,不失為設計改造中的一處點睛之筆。
據建設方相關人員介紹,這個老廠房老車間的改造項目,從策劃開始,他們就遵從原有的建筑風貌和立面造型比例,采用的是新舊結構脫離的設計思路,最大可能地利用原有廠房結構及生產設備等元素,能保留修復的地方盡量保留修復,以期最大程度保留原有廠房的歷史風貌。對已經損毀嚴重不能承擔結構功能的部件,他們都進行了加固或替換,也是為了最大限度保留這處工業(yè)遺產的歷史原貌。
對于新建的部分,在結構上和保留部分脫離開來,以保證建筑使用的安全,同時讓參觀和使用者可以在新舊轉換中體會到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變遷。
濟南“二鋼”最早是一家勞改企業(yè)
追溯濟南“二鋼”的歷史,可能許多濟南人并不知道,“二鋼”最早是一家勞改企業(yè),是用來勞動改造違法犯罪人員的工廠。
據冶金工業(yè)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濟南鋼鐵總廠志》第一卷(1958—1985)下冊——二分廠志記載,濟南鋼鐵總廠第二分廠,始建于1958年4月15日,原名濟南生建鋼鐵廠,隸屬于山東省公安廳勞改局,系勞改企業(yè)。
1970年1月1日轉為國營企業(yè),更名為濟南第二鋼鐵廠,開始有了濟南“二鋼”稱謂。1984年1月1日并入濟南鋼鐵總廠,定名為濟南鋼鐵總廠第二分廠,“二鋼”的叫法一直延續(xù)下來。
“二鋼”位于濟南市東郊,上世紀90年代初,占地面積137.1萬平方米,其中生產占用114.5萬平方米。廠區(qū)東至濟南鋼鐵總廠10公里,西至解放橋4公里,北距膠濟鐵路歷城火車站7.5公里。鐵路專用線在歷城火車站與膠濟鐵路接軌。濟(南)王(村)公路(現經十東路)與工業(yè)南路分別在廠區(qū)南北兩側。
1958年初,為適應山東勞改事業(yè)的發(fā)展,山東省公安廳研究提出在濟南地區(qū)建設一座年產生鐵10萬噸、鋼8萬噸的鋼鐵廠,報請當時的山東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同年3月26日正式確認現廠址,占地面積91.4公頃(1371市畝)。4月1日開始調入犯人,15日破土動工。1號55立方米高爐于7月22日建成烘爐,29日流出第一爐鐵水。
2號55立方米高爐于10月19日建成投產,因高爐高產,獲省“紅旗爐”稱號,當年生產生鐵8370噸。
1959年至1960年又相繼建成兩座100立方米高爐、3×2噸轉爐、小型軋鋼、無縫鋼管、煉焦、水泥等車間,形成了年產生鐵12萬噸、鋼8萬噸、小型材2萬噸、無縫鋼管1萬噸、焦炭9萬噸的生產能力。1961年,廠里貫徹以調整為中心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至1962年初,由于原料、燃料供應困難,各生產車間相繼停產,只有一座100立方米高爐及無縫鋼管車間、硯池山礦區(qū)維持生產,全年虧損達300萬元。經過兩年的調整,1963年下半年起,停產的車間逐步恢復生產。1964年,即盈利140余萬元。1965年,生產持續(xù)上升,與1964年相比,工業(yè)總產值增長79%,利潤增長76.3%。1966年,“文革”開始后,自第四季度開始,生產逐步陷入混亂狀態(tài)。1967年,為穩(wěn)定形勢,加強對監(jiān)獄的控制,解放軍派出了駐廠軍代表。1967年12月9日,中共中央下達了“關于公安機關實行軍管的決定”。從此,生建鋼鐵廠開始了長達6年之久的軍事管制,軍管給改造與生產帶來了穩(wěn)定的局面。
1969年12月26日,山東省革委會核心領導小組發(fā)文決定:濟南生建鋼鐵廠——山東省硯池山勞動改造管教隊——自1970年1月改為國營企業(yè),廠名為濟南第二鋼鐵廠。在勞改犯人調出之前,仍實行軍管。隨后,從濟寧、德州、聊城、惠民等地區(qū)招收復員軍人入廠當工人,至1970年底,新工人達到3736人。直到1973年,才撤銷了軍管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根據“四化”標準,于1981年、1983年兩次調整了廠領導班子,企業(yè)面貌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984年并入濟鋼后,企業(yè)全面整頓,調整了各級領導班子,建立健全了經濟責任制,經濟效益越來越好。截止到上世紀90年代初,二分廠共有7個生產車間、3個輔助車間,66個工段,506個班組,全廠共有固定職工5447人,其中,生產工人3575人。
建廠之初只有兩名工程技術人員
據資料記載,“二鋼”在建廠之初的“濟南生建鋼鐵廠”時期,條件十分困難,施工人員中只有兩名工程技術人員。機器設備只有車床一臺,刨床一臺。施工力量全為本省各勞改單位調集的勞改罪犯和勞動教養(yǎng)人員,缺乏技術力量,又無建爐經驗。在此情況下,施工人員只能邊學邊干。根據設計要求,于1958年4月1日開始分期分批調集勞力,至4月底共分5批調入勞改罪犯823人,勞動教養(yǎng)人員64人,編為四個工程隊。采取邊學習、邊施工、邊建設的方法,于1958年4月15日正式破土動工,開始建設1號55立方米高爐。歷時107天,于1958年7月22日全部竣工。在此基礎上,通過總結經驗,又開始建設2號55立方米高爐,歷時50天的時間,于1958年10月19日建成投產,比1號高爐縮短了一半多的工期。另外,1958年還建成了機修車間和其他附屬建筑,并開始100立方米高爐和煉鋼車間的建設工程。
那時,由于施工機械匱乏,為了高效率,高速度地建設,當時施工人員采取了一切可能采取的辦法,比如以磚結構代替鋼筋混凝土結構,以亂石砌體代替混凝土地墻,以磚結構做16000立方米貯水池,代替鋼筋混凝土貯水池。施工中沒有大型吊裝機械,就創(chuàng)造了仿塔式的起重抱桿,利用30噸千斤頂改制土壓機等。采取土法先上馬,土洋并舉的這些措施,大幅度提高了效率,保證了1958年全年生鐵計劃的超額完成。
這次保留下的中型軋鋼廠車間,就是1968年批準的建設項目,于1968年7月開始施工,投資400萬元,1971年,濟南市冶金局批準又撥付180萬元。該工程的主要設備500毫米軋機,是由濟南鋼鐵總廠調入的舊設備。400毫米軋機是利用400/250毫米軋機改造的。1972年10月1日,中型軋鋼廠工程建成并正式投入生產。
1968年至1971年間,濟南“二鋼”除了進行生產性的續(xù)建工程之外,還完成了全廠圍墻工程、禮堂、游泳池、浴池工程、機修車間廠房工程。至1971年底共完成職工宿舍樓10棟,共計23500平方米。1976年7月,職工子弟中學教學樓開工,建筑面積3671平方米,1978年建成。遺憾的是,由于城建規(guī)劃的需要,禮堂等一些企業(yè)老建筑沒有被保留下來。
“二鋼”特有的工業(yè)符號煥發(fā)新活力
濟南“二鋼”具有那個時代工業(yè)廠房的普遍性特征。如今經過修整的軋鋼車間,整體保留了原來的結構體系,遵從原有的建筑風貌,盡可能還原和傳承“二鋼”老廠房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同時還融入了適合中央商務區(qū)發(fā)展的新功能,讓濟南“二鋼”這一特有的工業(yè)符號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據了解,設計團隊在設計之處,就有意識地盡力保留下了原有的結構,雖然耗資巨大,但對于回溯上世紀六七十年的建筑工藝有一定意義。比如入口處的大門和磚都具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工業(yè)建筑的典型特色。這些特色在改造過程中沒有被抹殺掉,而且被非常細心地保留下來。從工業(yè)企業(yè)發(fā)展的歷史脈絡上來說,它也保留了當時比較先進的建造技術。今后群眾前來參觀,在欣賞美景的同時,可以慢慢體味工業(yè)建筑一步一步從歷史走到現在的演變歷程。
(生活日報記者 郭學軍)
預報中的“中秋雨”今天一早就來濟南赴約,給節(jié)日的濟南洗了一個涼水澡,10:10,濟南市區(qū)實時氣溫僅20.3℃,“宅”在家中聽雨聲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詳細]
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qū)以北十幾公里,全球綜合規(guī)模最大的會展中心——綠地國際博覽城會展中心已經正式開工,共分三期建設。12日,記者了解到,中建八局二公司綠地國際博覽城會展中心項目已拆遷范圍內,樁基施工全部完成。 [詳細]
到文博會上買買買,能打折哦!大眾日報·新銳大眾記者了解到,濟南大力支持文博會籌辦工作,將于9月19日至23日在山東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第八屆山東文博會上,將在活動現場和濟南文化惠民消費季惠民平臺“貼票票”設立文博會專區(qū),給予定向消費補貼助力文博會。 [詳細]
近日最新樓盤名單公布!記者了解到,名單中的樓盤全部符合網上“全鏈條”辦證,市民線下亦可單獨申請,就近辦理。 [詳細]
還記得被網友吐槽過的最難吃的五仁月餅嗎?雖然問鼎最難吃月餅,但依然不缺乏追隨者。中秋節(jié)來臨,阿里餓了么口碑發(fā)布的大數據顯示,從8月初開始,濟南外賣月餅銷量開始激增,濟南外賣月餅單量8月環(huán)比7月增長了182%。在月餅口味上,五仁月餅擊敗了榴蓮月餅,成為濟...[詳細]
2019年中秋節(jié)假期為9月13日至9月15日,受傳統(tǒng)節(jié)日影響,客流物流運輸需求旺盛。交通部門12日發(fā)布運輸形勢預判:節(jié)前交通流量將持續(xù)攀升,市民自駕出行需求集中,日均流量較平時大幅增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