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高娜
責任編輯:曹亮
大眾網(wǎng)·海報新聞記者 李開元 竇永瀚 濟南報道
“碧草臺邊,紅云溪上,壽杖扶詩老。”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已有使用拐杖的記載,從古至今,壽杖都是老年人手邊的常備之物。如今,在位于長清區(qū)張夏街道焦臺村的山坳中,“藏著”一位市級非遺項目傳承人。他憑借精湛的手法和刻苦鉆研的匠人精神,讓壽杖不但具備極高的收藏觀賞價值,更是逐漸成為了既有文化內(nèi)涵又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長清區(qū)歷史文化名片。
濟南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壽杖項目傳承人李樹忠
巧手雕琢讓枯木又逢春,一根壽杖成型只在片刻間
“以木為紙、以刀代筆?!睌?shù)年間,濟南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壽杖項目傳承人李樹忠,在一鑿一刻間將一根根承載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壽杖作品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近日,記者走進李樹忠家中的文化展示長廊,聆聽那些關于刻刀與文化交織的聲音回響。
專心工作中的李樹忠
起初是精心挑選木材、然后雕刻起壽杖雛形、再用鐵刷和細砂紙精細打磨、最后用核桃油或是橄欖油打油……院落西北角的一間斗室,窗外鳥鳴盈耳,屋內(nèi)靜謐無言,只聽木屑從木板上掉落的沙沙聲。約莫四五十分鐘時間,一根栩栩如生的壽星手杖便成型了。
據(jù)李樹忠介紹,每一根壽杖都選材于當?shù)禺a(chǎn)的花椒木。據(jù)《本草綱目》記載,花椒木對人的身體有活血化瘀、去風寒、風濕的作用,對手腳冰冷麻木,及調(diào)節(jié)促進血液循環(huán)效果明顯?!笆终瓤砷L可短,用之輕輕拍打下肢,可疏通經(jīng)絡,對緩解老年麻痹腿痛,尤其對半身不遂的患者有不錯的作用?!崩顦渲艺f道。
李樹忠將被龍卷風刮倒的樹干刻成了“九龍一鳳”
“這是1996年龍卷風刮倒的一棵樹,被我撿回來刻成了‘九龍一鳳’、這是早些年用柴伙刻制的山水浮雕、這是八大童子……”漫步在庭院中,李樹忠一件一件介紹著早些年的手工作品如數(shù)家珍,平日里別人家燒火用的樹根在他眼里卻是難得一遇的好材料。后來每次出門,他都會刻意留意一些自認為“有潛質(zhì)”的樹根樹干帶回家,供自己打磨雕刻。
心手并用成“圖”在胸,坊間稱他“刻壽杖的第一把刀”
“曾幾何時,手工雕刻還比比皆是。大到儀仗的刀槍劍戟,小到一個梳妝的篦子,都可以有精雕細琢的痕跡。現(xiàn)代工業(yè)化的大門一開,滾動沖壓技術旋即取代傳統(tǒng)雕刻,‘雕刻’淹沒進標準化的圖案、精確的模板里,不近人情?!崩顦渲乙贿叴髦ㄧR用刻刀一寸一寸地描繪著心中壽杖的模樣,一邊又顯得有些惋惜。
李樹忠家中的作品展示墻
李樹忠告訴記者,他堅持的壽杖制作始終沿用傳統(tǒng)手工工藝制作,沒有任何機械設備參與。雕刻過程全憑藝人的靈感和經(jīng)驗,成“圖”在胸,心手并用、因材施技、渾然天成。純手工刻制的壽杖相較于機械化產(chǎn)品粗中有細,手杖上的圖案打眼一看就有“神”。
“雕刻這項藝術,盛行于南方,在北方從事的人比較少,但是我要用行動和作品讓大家知道北方也有能人!”李樹忠說,拿到一個樹根,先要觀察它的物象,然后依據(jù)原本的動勢、力度賦予樹根新的想象與內(nèi)涵。樹根的自然美并不是藝術,只有把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融入進來,并能以感動人的形式呈現(xiàn),這才是雕刻或是壽杖藝術。
李樹忠人稱“刻壽杖的第一把刀”
多年來,出自李樹忠手下的壽杖大多從大眾生活出發(fā),既通俗易懂,又不斷鉆研新技藝來反映時代文化,逐漸成為一種大眾生活藝術,李樹忠“刻壽杖的第一把刀”的名號也在十里八鄉(xiāng)傳播開來。
四代匠人苦心接力,以精湛技藝傳承百年文化符號
長清壽杖起源于李樹忠的曾祖父李珠。據(jù)傳李珠年老時,行走不便,便就地取材用花椒木做拐杖輔助行走。其子李青幼時受其父影響,喜木工活,多鉆研雕刻。后受畫像中手持拐杖的南極仙翁形象啟發(fā),為其父制做雕刻有壽星形象的拐杖,因而得名“壽杖”。
李樹忠家中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壽杖作品
“‘堅持’也許正是這門手藝傳承下來的精神意義?!崩顦渲艺f,作為長清壽杖的第四代傳承人,他從小在祖父和父親叮叮當當?shù)牡惰徛曋虚L大,從最初的好奇好玩到帶著對刻刀技藝的感悟鉆研壽杖文化并將其傳承和發(fā)揚,是堅守和情有獨鐘成就了今天的他。
從少年刻到白頭,如今年過花甲的李樹忠心中一直縈繞著關于傳承的思考:如何將這門手藝傳播給更多的年輕人。李樹忠說,“人在手藝在,人不在手藝就沒了”。為了能讓長清壽杖更好地傳承下去,他在家鄉(xiāng)多次舉辦長清區(qū)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長清壽杖”作品展和培訓班,為更多對傳統(tǒng)手造感興趣的年輕人提供一個交流和學習的平臺。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崩顦渲艺f,要讓壽杖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因為留住壽杖技藝就是留住歷史,就意味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能夠得到更好地傳承。
初審編輯:高娜
責任編輯:曹亮
花絲鑲嵌,又稱細金工藝,是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的一門傳統(tǒng)手工技藝,乃清代“燕京八絕”制作技藝之一,也是其中最繁復的,采用掐、填、攢、焊、堆、壘、編、織等八大工藝,古時多用于制作皇家飾品。2008年6月,花絲鑲嵌被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詳細]
3月23日,在奧體中路跨小清河橋梁工程項目施工現(xiàn)場,跨越小清河的橋梁箱梁全部吊裝完成,橋梁在小清河上方共有五跨,每一跨有24根箱梁,每一個箱梁之間再澆筑鋼筋混凝土形成路面,目前整個跨小清河的橋面已經(jīng)澆筑完成。南水北調(diào)明渠的南北兩岸也澆筑起墩柱,下一步將進[詳細]
3月24日,濟南市政協(xié)辦公廳發(fā)布關于收聽收看第四十專題“商量”的通知。[詳細]
3月24日下午,濟南市司法局召開行政執(zhí)法監(jiān)督專題會議。市司法局黨委書記孫德龍出席會議并講話,局領導皇甫慶森,李泰吉,王春平,方靜參加會議,局機關相關處室主要負責同志參加會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