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亓秀寶
責任編輯:曹亮
地點:濟南市萊蕪區(qū)張家洼辦事處供銷社門市部
記者:亓秀寶
時間:2023年1月16日
關于兒時的記憶,是坐在父親二八大杠自行車大梁上去趕集,是母親從油紙里面拿出的一塊桃酥,是一個印著“為人民服務”的斜挎帆布包,是提著空酒瓶去門市部打五毛錢一斤的散裝醬油……三十載時光悄然逝去,直到大眾網(wǎng)·海報新聞記者走進位于濟南市萊蕪區(qū)張家洼街道的供銷社門市部,這深深烙在腦海里的場景又得以重現(xiàn)。
身著中山裝,上衣左口袋別一支英雄牌鋼筆,兩手熟練地包裹著碗口大小的桃酥,稱重后手指快速撥動著算盤,“八塊五,這邊結賬。”隔著有幾十年歷史的隔板,職工石豐泉靈活的手指穿過紙繩挽起的活結,透過紙包,聞著香甜的桃酥,讓記者的記憶一下回到了從前。1月16日,在張家洼街道供銷社門市部,石豐泉如往常一樣重復著每天的工作。這天恰逢張家洼大集,也是春節(jié)前最后一個大集,與集市上熙熙攘攘的場景一樣,門市部里前來購買百貨的市民也是絡繹不絕。
走進門市部,大大的中國結懸掛在門庭上方,臉盆、暖瓶、毛巾、搪瓷制品或擺放于貨架,或陳列于貨柜,隨著年味漸濃,門市部里也是熱鬧非凡,人們有序挑選著心儀的商品,結賬后又匆匆離去,緊接著又一波客人走進門市部??諝庵袕浡尼u油、醋的味道,將大家的記憶再次拉回到從前。
海魂衫、軍裝、帆布包,在20世紀60-70年代曾風靡一時的“潮裝”吸引著中老年人的視線;印著紅雙喜的搪瓷茶缸、畫著如意牡丹的鐵皮暖壺,爺爺奶奶輩、父母輩結婚時的標配讓年輕人不時頓足;瓜果蔬菜、萊蕪老干烘及萊蕪香腸等本地特色優(yōu)質產(chǎn)品及傳統(tǒng)生活、生產(chǎn)用具,集納了萊蕪周邊老供銷社的傳統(tǒng)用具和老物件,別具特色的布置吸引了眾多市民圍觀。
館內(nèi)的老物件主要包括社員證、縫紉機、老牌雪花膏、墨汁墨水、日用小百貨等,尤其是醬油、醋缸格外引人注意,撲鼻而來的香味讓人的思緒一下回到兒時,此外,門市部的墻壁吸引了記者的注意,舊報紙、舊掛歷、文字資料、老物件、老照片等形式一幅幅反映20世紀60-70年代人們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開拓發(fā)展的記憶畫卷,讓人既可以重溫歷史、尋回鄉(xiāng)村供銷社記憶,也讓年輕一代可以了解父輩生活、品味供銷文化。
“我們創(chuàng)建這個供銷社場景式平臺以來,吸引了大批的中老年人,也勾起了他們對以前的回憶和懷念。”石豐泉告訴大眾網(wǎng)·海報新聞記者,不但中老年人喜歡到這里來購物,而且這種懷舊購物模式也引起了不少年輕人的興趣,2022年開業(yè)之初,很多年輕人紛紛來這里打卡拍照,各種視頻素材發(fā)布后,讓門市部成為萊蕪區(qū)又一“網(wǎng)紅打卡地”。
記者手記:
鄉(xiāng)愁,是一種風景,是一種人情,更是一種動力。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實施,讓鄉(xiāng)愁變得可感可知。產(chǎn)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獙嵤┼l(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二十字”方針,更是為我們繪制了一幅詩情畫意的新農(nóng)村圖景。
初審編輯:亓秀寶
責任編輯: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