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鞏小龍
責(zé)任編輯:辛然
海報新聞記者 張卿彬 荊雅琪 濟(jì)南報道
濟(jì)南有很多山,城里一片,城外一串,在眾多山中,英雄山算不得最高、最險,但最接地氣兒的非它莫屬。英雄山山腰上,有這么一處健身房:以天為幕、以地為席,這里的人平均年齡六十多,活力卻是最盛。
11月7日,海報新聞記者探訪了這處 “野生健身房”,實(shí)地感受了一把曾被山東省體育局官方認(rèn)證的“山東省最具活力的健身站點(diǎn)”。
初冬,英雄山顯得格外肅蕭,行至山里,便覺這里氣溫雖低,氣氛卻熱:毽子輕躍,球拍來回,啁啾鳥啼,陽光透過樹影將大家串在一起,順著光影人聲走,便能尋到這處野生健身房。
塑料管填充水泥的啞鈴、麻繩石墩版高位下拉器、兩棵大樹搭建的龍門架……各色野路子版器械被擺放在樹下、石階。健身的人三五成群,身著單衣或短袖,皮膚蒸騰出的熱氣在光影下依稀可見。他們大部分是壯年模樣,上前詢問才發(fā)現(xiàn),最小的也已花甲。見記者吃驚,有人立刻指向一位“代表”——趙平,“老趙是這邊的元老!”
老趙古稀之年,是一架“一機(jī)三用”的臥推架的設(shè)計制造者。他用鋼管、輪胎、水泥、石塊為原材料打造的器械不僅能用來練胸,還能用來練肩、拉背。
起初這里只是一片空地,大家時常聚在一起鍛煉,后來有人做了幾只水泥啞鈴、杠鈴供大家使用。時間久了,人越來越多,老趙覺得器械“不夠使”,便去健身房觀察,回來自己畫圖、找材料,親手焊了這個“一機(jī)三用”的野生臥推架。
我們無從知曉這里誰的健身年頭最長,但70歲的老趙已經(jīng)堅持健身34年了,說話中氣十足,舉手投足間看得出二頭肌的輪廓,倒三角的身材比例讓人難以相信他已古稀。
“濟(jì)南剛興健身房的時候,我就開始接觸力量訓(xùn)練了。”老趙說,現(xiàn)在他也會去商業(yè)健身房“玩玩”?;蛟S于他而言,即便歲月更迭,健身的一切也可以常學(xué)常新。
老趙指了指一旁赤膊的男士,“那是紅哥,練得也很好?!?/p>
肌肉刻度清晰,線條明顯,看身材很難猜出年齡;周圍人贊其練得好,他光搖頭笑笑,并不多言。坐上石墩兒,蹬住石箱,雙手寬握握把;挺胸抬頭,肩胛收縮,動作一氣呵成。
紅哥全名徐太紅,今年63歲,健身20年,家住天橋區(qū)。通常上午八九點(diǎn)鐘來,疫情期間也未曾落下鍛煉。他覺得,一旦開始了,就要堅持下去。
春收夏長,秋收冬藏,對于65歲的于秉強(qiáng)來說,收獲季才剛剛開始。他退休之后接觸健身,自侃是這里的“新生代”。起初,于秉強(qiáng)二百二十多斤,用他自己的話說,“一身毛病”;現(xiàn)在的他身形健壯,從之前的每年打卡一次醫(yī)院,到現(xiàn)在的兩三年沒發(fā)過燒?!拔覀兌际亲约壕殻袝r候請教一下練得好的人,然后摸索著,量力而行,練就比不練強(qiáng)?!?/p>
他直言,這里空氣好、熱鬧,還不用花錢,“那個腹肌很明顯的大哥,住在仲宮,小二十公里,天天開車來呢。”
同其他退休人士一樣,雖然堅持鍛煉,但他們不可避免地白發(fā)漸染、皺紋愈多,可于秉強(qiáng)覺得,退休后來鍛煉的這幾年,自己反而更年輕了。
這里偶爾有年輕人因好奇來訪,也有媒體來探,人來人往,可四季如常的依然是些“老伙計”:年紀(jì)最大的87歲,中堅力量60+。你一件、我一件,老伙計們添置著自制的健身器械,歲月輪轉(zhuǎn),這里早已不再是一下雨就泥濘的土地,他們?yōu)檫@里鋪上綠毯、掃去落葉、擦拭石磚;有他們在,這里,就總是新的。
初審編輯:鞏小龍
責(zé)任編輯: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