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尹玉濤
責任編輯:濟南高娜
前些年,針對濟南的慢行交通體系,很多人感嘆:馬路越修越寬,留給非機動車的地方卻越來越少。記者走在泉城路上,看到整齊的非機動車停車場,又看到了慢行交通的希望。泉城路低碳走廊建設堪稱樣板,這樣的低碳走廊還應該再多點。
針對非機動車停放區(qū)域覆蓋面廣、剛性停車需求大的特點,歷下區(qū)停車辦一直堅持政府主導、交警技術支撐,以泉城路非機動車停放管理為樣板,打造三位一體的“濟南單車模式”,即“政府—規(guī)范管理、企業(yè)—規(guī)范運營、用戶—規(guī)范使用”,并在此基礎上,持續(xù)深化“B+”綠色交通體系,即Bike+P(Park停車場)、Bike+B(Bus公交車)、Bike+C(Community社區(qū))。
作為一種全新的管理模式,“B+”便于利用自行車實現居民出行點與停車場、公交車和社區(qū)的銜接,優(yōu)化設置非機動車停放區(qū)域,讓市民真正體會到自行車出行和慢行交通的“甜頭”。
本報記者許建立
19日,濟南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園林一期工程60萬平米的園林景觀建成露面了,水域面積約有10.8萬平方米。據報道,華山湖的未來目標,是建成國家歷史文化公園,除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之外的濟南第四大名勝,國家5A級景區(qū)。[詳細]
18日一大早,濟南市區(qū)普降大雨,不少路段很快出現積水,在經六路延長線等易積水路段,路面積水很快都沒過半個車輪。歷城區(qū)殷陳鐵路橋、濟鋼三岔口、歷山路鐵路橋、歷黃路鐵路橋、生產路鐵路橋、白鶴鐵路橋等等,這些也成為濟南市最為有名的積水點,中雨降雨超過20分...[詳細]
7月18日,濟南市民迎來了一早一晚兩場大雨,短時間的傾盆大雨喚起了很多市民十年前的“7·18”記憶。如今濟南的城市防汛工程建設已經有了大變化,從城市道路排水管網、海綿城市到臘山分洪河道,再到下游鐵路橋改造和小清河的疏浚,濟南應對暴雨的基礎設施已經提升。[詳細]
18日,濟南交警公布了上半年公交車交通違法大數據分析報告。濟南公交安保部門負責人郝勇表示,這次“大自查”主要針對公交駕駛員隨意變更車道、不禮讓斑馬線、強闖信號燈、逆行、疲勞駕駛、使用手機等行為。[詳細]
19日,濟南市政府網站集中公布了一批人事任免信息,涉及濟南市物價局、市糧食局、市公安局等18家單位。大部制改革中新成立的濟南市城鄉(xiāng)交通委員會、濟南市城鄉(xiāng)水務局、濟南市林業(yè)和城鄉(xiāng)綠化局、濟南市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的多位副主任也在任命名單中。[詳細]
92處停放點、10元包月、天網監(jiān)控,萬輛非機動車竟然可以這么停,倡導慢行生活、發(fā)展慢行交通,泉城路正成為一條真正意義上的“低碳走廊”。為便于非機動車應急維護,歷下區(qū)停車辦還聯系修車點位4處,設立了電動車充電設備6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