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趙業(yè)超
編者按: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之年。今年春節(jié)期間,大眾網(wǎng)·海報新聞將連續(xù)第11年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全體編輯記者將繼續(xù)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大眾日報創(chuàng)刊80周年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引,進一步錘煉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圍繞“脫貧攻堅”主題,在春節(jié)期間、在回家路上,用手中的筆、話筒和鏡頭記錄時代變化,集中反映山東干群一鼓作氣、迎難而上的精神風貌和實際行動,充分展現(xiàn)欣欣向榮、歡度春節(jié)的美好景象。
時間:2020年1月24日
地點:山東省濟南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急診科
記者:董昊騫
汗水早已浸濕了衣服,心肺復蘇和電除顫的節(jié)奏卻始終沒停。濟南市歷城區(qū)工業(yè)北路王舍人北街1號,偏隅東北,是濟南急救的“東大門”。
春節(jié)臨近,不少人回鄉(xiāng)過年,急診醫(yī)生卻仍然奮斗在一線,守衛(wèi)著人們的健康。心肺復蘇、電除顫……一切和搶救相關的工作,就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在這里,匯聚了所有你能想象到的疼痛、愛、堅守和希望。作為撐起濟南急救東大門的“女掌門”,內分泌專業(yè)出身的濟南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急診科主任高霞,看起來早已沒有了內科醫(yī)生的模樣。超快的語速、飛奔的步伐、風風火火的性格,都是被各種“意外”生生磨礪出來的,因為她永遠不知道下一個病人是什么情況。
快一點,再快一點
日常生活并沒有影視劇那么多的戲劇性,有的是日復一日的平淡與繁忙。
如果沒有需要搶救的新病人送來,除去周二和周五坐診的日子,每個工作日的上午,高霞最主要的工作便是查房。
因為冬季流感高發(fā),肺炎等危重病人增加,本來就狹窄的急診室病床越發(fā)不夠用了。留觀室每天要看30多名病人,看完一圈下來,基本已到了中午。
急診室醫(yī)生沒有各自專門的辦公室,日常輪流共用一間臨時休息室。這天中午,記者進入休息室時,桌子上塑料袋里裝著還冒著熱氣的盒飯,“這是我們中午訂的飯,大家都不敢訂米線之類的,因為經(jīng)常吃著飯就要出120急診,回來后會發(fā)現(xiàn)米飯、面條之類的會駝成一個。所以最方便的還是盒飯。”
隨時會有突發(fā)情況需要處理。不斷有新轉入的急診病人送來,她需要快速接手、快速診斷、快速決斷:是留在急診室里繼續(xù)觀察,還是分流到其他科室或醫(yī)聯(lián)體醫(yī)院……
快,是一個急診科大夫的必備素質。這十幾年間,為了方便隨時跑動,高霞腳下總穿著一雙運動鞋,急診室里的其他醫(yī)護人員也是如此。
“我一開始學習的是內分泌,2008年醫(yī)院準備成立ICU(重癥醫(yī)學科),就派我外出學習。2009年,醫(yī)院ICU成立,那里是以危重患者為主。直到2016年,我來到急診科做主任,工作的方向就從救治危重患者轉為搶救危急患者!备呦颊f,雖然對急診的工作早有預想,但事實,這里的急迫感卻遠超她的想象。
四次除顫,動作一氣呵成
臨近春節(jié),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喜慶的氛圍在全城蔓延。
一聲聲急促的救護車警笛聲響起,打破了平和的氣氛,過往車輛紛紛避讓。車上載著的是46歲的王超,在工廠干活的他,休息時到櫥子里拿衛(wèi)生紙,“咚”的一聲,卻倒在了櫥子旁,工友趕忙撥打了120,一場與死神的競跑拉開序幕。
在120趕到前,濟南市三院就進行了急救中心調度人員指導,院前急救人員到達后接力為其進行心臟按壓。半小時到達醫(yī)院后,三院急診科主任高霞立馬將其轉入了搶救室,“糟了,異博心率!”
說著,她指揮著護士進行搶救,“小云,上機器按壓!曉杰,上呼吸機!”自己則迅速為王超進行氣管插管……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
“張大夫,你給他除顫吧。”高霞口中的張大夫,是市三院急診科副主任張強,看到患者情況嚴重,他立馬將電除顫儀調整至200焦。
然而,一次、兩次……
“快,給他推一支腎上腺素!”張強一邊配合著高霞,一邊忙而不亂地進行著電除顫,直到第三次,王超被搶救了回來。
可是,好景不長,在兩分鐘后的復檢時,王超再次發(fā)生了室顫!俺四I上腺素,再加上胺碘酮。”張強同時為患者進行第四次電除顫。
努力沒有白費,兩分鐘后,王超恢復了加速性室性自主心率。
搶救室外,匆匆趕到的王超愛人早已癱軟在座位上。
被雞蛋羹噎到,最終搶救無效
“大夫,我在家做的急救措施對不對?”斜靠在濟南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急診科的墻壁上,30多歲的宋強聲音仍在打顫。
就在當天上午,他60多歲的父親因吃了雞蛋羹,出現(xiàn)了窒息。120到達時,就已經(jīng)沒有了呼吸。最終被送往醫(yī)院,人仍然沒有保住。
“被噎死的……”宋強過不了心里那關。
他的眼前,全是父親在被食物噎住后,雙手抓著喉嚨的痛苦掙扎。老爺子拼命想把堵在喉嚨口的食物咳出來,不成功,一下子窒息缺氧,整個臉由紅變白。
在120到來之前,宋強竭盡全力幫助父親摳出堵在氣管里的物體,嘴都被摳破了。
等120趕到時,老爺子呼吸心跳都沒有了,但他們仍給老人進行口腔異物清理,同時立刻進行心肺復蘇只是宋強堅持要把老人送到醫(yī)院再進行搶救,只要有一丁點可能,也不能放棄!
“趕緊,心肺復蘇!苯拥嚼蠣斪訒r,他的心跳和呼吸都沒了。高霞喊了一聲,沒等她再吩咐,值班醫(yī)生已經(jīng)開始給病人上了專門胸外按壓的機器了。
幾個護士也跑了進來,有人開始給老爺子接上心電監(jiān)護,有人則示意要家屬到外面,不要堵在房間里面妨礙搶救,還有人在搶救車上將備有的急救藥品和器械取下。
大家一邊心肺復蘇,一邊繼續(xù)清理異物,用手摳、上吸痰器、下喉鏡……不停地嘗試,不停的有食物殘渣從嘴里、氣管插管中涌出。
然而,任何辦法都試過了,由于堵在喉間的物體是半固體的,最終還是沒能挽救回老爺子。
斜靠在搶救室外的墻上,宋強一遍遍向醫(yī)生確認,“大夫,我在家做的急救措施對不對?”他不斷想探求一個答案,只想把心里最難過的情緒排除掉一點點……
“老爺子送來的時候就沒有呼吸了,即便你會最規(guī)范的海姆立克急救法,也不一定能救回他!备呦寂牧伺乃螐姷募珙^。
記者手記
當救護車聲響起,急診醫(yī)生的世界只有一件事
高霞知道自己輕輕拍拍宋強肩頭的動作對于患者家屬來說,有多么無力。但是,老人在120趕到時就已經(jīng)沒了呼吸,全體醫(yī)護人員都竭盡了全力。
轉過頭去,高霞抹了抹眼角的淚,“醫(yī)生并不是萬能的,沒有救回老爺子,心里很難受。”
“偶爾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從業(yè)久了,高霞漸漸悟出了其中真諦。在三伏天,被別人報假警,卻因為擔心真的有需要120急救的患者而遲遲不敢離開,高溫下到處找患者,一等就是倆小時;在三九天,跑到高速上搶救一夜,明明自己凍得發(fā)抖,卻朝著手掌哈口氣,繼續(xù)救治出車禍的大卡車司機;無論何時,明明已經(jīng)拼盡全力,面對不理解的患者和出言不諱的呵斥,她只能耐心解釋……
有時也會疲憊,有時也會抱怨,但是當救護車聲響起,急診科醫(yī)生的世界就只有一件事——治病救人。
(為保護隱私,文中患者及家屬姓名均為化名)
在山東多地,有大年初四灶王爺要下凡點查戶口的說法。大年初四,山東各地鄉(xiāng)親們還會將室內撣塵,屋內掃地,垃圾堆到院中準備“扔窮”。俗傳大年初五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經(jīng)商的民眾更是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詳細]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之年!薄 ⊥踅苁莾淙獾闹覍崱胺劢z”,雖然之前自己已經(jīng)屯了200多元錢的儲備豬肉放在家里,但還是被吸引過來。春節(jié)期間萊蕪銀座超市照常營業(yè),儲備肉也將一直供應,保證居民的需要。[詳細]
“現(xiàn)在看病不僅不需要自己掏一分錢,還有專門的醫(yī)生上門免費看病,不論白天黑天,只要一個電話,大夫不出20分鐘就到,真是太貼心啦!1月21日,大眾網(wǎng)·海報新聞記者在濟南市槐蔭區(qū)美里湖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見到了鄒家莊村居民鄭京琴女士,她這樣評價當前的就醫(yī)條件。[詳細]
“今天上午在酒店,學習了國家衛(wèi)健委下發(fā)的關于新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控方案通知,下午休息調整,醒來又見到滿屏的祝福與囑托,不能一一回復。”在到達黃岡疫區(qū)的第一天19時,剛剛結束了一天培訓的山東省首批赴鄂醫(yī)療隊成員、山東省立醫(yī)院感染性疾病科護理林輝在便簽[詳細]
留長發(fā),是一個年輕女孩對美之愛,而毅然剪掉長發(fā),是為了方便救治更多人的大愛。抵達黃岡后,愛美的姑娘沈曉曉卻有一個心事,她怕每天梳頭發(fā)耽誤工作,便毅然決定剪掉長發(f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