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肖陽
開在經(jīng)五路上的蓉齋書店招牌已更換為得力文具,店主依然每天7:00 開門、22:30關門,這樣的堅守已經(jīng)29年。 新時報記者劉杰 攝
一棵樹對城市有什么意義?在與人發(fā)生情感聯(lián)結之前,它不過是植物中的一棵。
位于濟南市市中區(qū)經(jīng)五路與小緯二路交叉口的蓉齋書店也是如此,因為參與了太多濟南孩子的童年、少年、青春,它從街邊一溜兒不起眼的門頭中脫穎而出,留著長發(fā)酷似陳道明的老板、滿滿當當?shù)臅?、貨架,林林總總或常見或冷門的雜志,成為幾代人的記憶符號。
“弟兄們集資把蓉齋給盤了!”
37歲的王凱最近才注意到,“蓉齋書店”把老招牌摘下來了。
其實早在去年就換了,只是王凱人至中年忙到起飛,去蓉齋書店踅摸軍事雜志是他堅持下來為數(shù)不多的與工作無涉的保留節(jié)目。他從上高中起就和幾個好朋友一起來買雜志,弟兄們零花錢都不多,買了雜志就去不了網(wǎng)吧,所以雜志輪著買輪著看,輪到最后一個人,雜志都變成了卷餅,甚至留有上家的涂鴉、吃飯滴落的油漬、甚至還有……風干的鼻屎。
王凱經(jīng)常是那個最后看的人,被惡心到只能強忍著看完?!翱赐旰罅糁矝]用了,卷起雜志滿教室追著前面看的那幾個打一遍。”好好的書店怎么變成了文具店?王凱不高興,店還是那個店,換了招牌就沒那味兒了,新?lián)Q的招牌叫得力文具,其實蓉齋書店四個字還在,只是變成了A4紙大小的一塊,貼在門玻璃上。
王凱在同學群里發(fā)消息,說蓉齋書店向金錢勢力“變節(jié)投降”了。有人@最掙錢的幾個同學,“能打敗金錢的只有金錢,弟兄們集資把蓉齋給盤了!”好久沒動靜的同學群“活”了,蓉齋書店是那顆被投進死潭的石子。
我這書店開在學校附近,29年了,每天都有人需要我,我不能讓他們失望。招牌換成文具店了,書和雜志還是有專屬的位置。那塊“文明個體業(yè)戶”的牌匾,現(xiàn)在還在店里掛著?!佚S書店老板
老板不叫“蓉齋”不僅賣書還賣雜貨
就在那一趟,世界未解之謎破案了,老板不叫蓉齋,老板的父親也不叫蓉齋。王凱自怨太年輕,以為蓉齋書店就像老張羊湯一樣,肯定跟老板的名兒有些關聯(lián)啊。
老板叫姚發(fā)泉。剛知道這個消息,王凱和他同學們的震驚程度不亞于知道張國榮本名叫張發(fā)宗。
姚發(fā)泉生于1965年,年輕時在市糧食局工作,1992年糧食政策由統(tǒng)購統(tǒng)銷改為放開經(jīng)營,他下崗后動了個體經(jīng)營的念頭,便在自家房子里開了這間書店。上面的閣樓五六平方米,樓下不到20平方米,書店名取自“容齋隨筆”,把“容”改換為“蓉”——因為濟南市花是荷花,又叫水芙蓉。
很快,他當選了濟南市首批“文明個體業(yè)戶”。1997年,他就專門訂制了帶有“蓉齋書店”字樣的塑料袋,這一形式感一直延續(xù)至今。29年來,除了年初一初二,書店每天7:00開門,晚上10:30關門,雷打不動。開門、關門,進貨、賣貨,如此循環(huán)。
初春的一個早上,記者來到店里,顧客不多,姚發(fā)泉正在書架和貨架之間的狹小空隙里給自己下面條。
他換掉書店的招牌,倒不是向金錢勢力變節(jié)投降,是因為店里的書真的很少很少了,倒是文具和雜貨占去了大半壁江山。
曾經(jīng)一整面墻的書和雜志,現(xiàn)下只剩一半。那些叱咤一時的《當代歌壇》《大眾電影》《悅己》們,如今早已芳蹤難覓。即便如此,他家依然是方圓十里雜志最全的小店。《Vista看天下》《南方人物周刊》《人物》等老牌雜志自不必說,《東方美食》《現(xiàn)代艦船》《安邸》等冷門專業(yè)雜志也有。
有人過來買針線盒,他從書架下的雜物中左掏右掏,變戲法似的摸了出來。
各種筆密密麻麻排在另一面墻下,文具愛好者看起來極度舒爽。洗臉盆、噴水壺、電池、紅領巾、剪刀、五金零件……十多平方米的空間滿得只能一人通過,擁擠和滿當帶來的包圍感,也是很多老顧客莫名喜歡的“點”。
蓉齋書店的招牌換成了得力文具書店的過道僅容一人通過孩子們除了買書,喜歡在書店多待一會兒。
被“困”書店半生他想去國外看看
或許是不好意思當著外人吃飯,老板借口面條太燙,便坐門口跟記者閑聊。
“你知道嗎,很多年輕人的夢想就是開一家書店,想營業(yè)就營業(yè),想關門就關門?!庇浾吒嬖V他。
“他們這么想嗎?開書店沒有多美好。”他說,自己這半生就像被困在了書店里。周圍有小學,稍遠一點有初中高中,有人習慣性的來他這里買書買文具,有人從他這里預訂雜志,每天都有人需要他,他不可能無視這些人的需要,任性關門溜之大吉。“就算我要進貨,我對象也會幫著看店?!?/p>
他印象里只跟家人一起出過一次遠門,年三十走,年初五回來,來去匆匆,整個旅行淺嘗輒止。
穿墨綠色工作服的郵遞員騎著電動車過來,從后座的墨綠色掛袋里掏出報紙,他要了7份《南方周末》。從去年開始,他留報紙的數(shù)量驟降為個位數(shù),基本都是顧客提前預訂的;雜志銷量也持續(xù)下降,從新刊能賣出幾十份到幾份;賣不動的還有書籍讀物。
“文摘類經(jīng)歷過輝煌,時尚類也火爆過,現(xiàn)在都不太行了,倒是軍事類、文學類雜志比較穩(wěn)定?!彼f,有時候不能怨讀者不愛看雜志了,現(xiàn)在雜志思想性越來越差,也沒有批判性。有些文章流于表面,不像過去的文章,寫當下的事卻能給將來提供思路。就說他自己吧,他喜歡看賈平凹、王小波、路遙,他說將來要去國外看看,荷蘭、瑞士、德國、日本……過去很多書上寫這些地方很美,他想去看看是不是果真如此。
郵遞員來送老板訂的《南方周末》本版照片均由新時報記者劉杰 攝
29年來,蓉齋書店周圍的門頭換了一撥又一撥店主,曾經(jīng)經(jīng)營同類商品的競爭對手也干不下去閉店了。其實它多年屹立不倒的原因也藏在招牌的更換里——老板從來不想把店吊在賣書這一棵樹上。
書刊雜志銷量下降,他就賣文具;賣文具有競爭對手,就增加百貨。只是,書刊雜志永遠有專屬的一片位置,那是留給自己的,也是留給一代代“老客戶”的。
11點多,有幾個女孩子放學來買文具,她們流連好久才走。他說,當年王凱他們也是這樣,買3塊錢一本的雜志,要在這里待上半個小時。
記者離開前,姚發(fā)泉告訴記者,他店門口的老槐樹,已經(jīng)有四十八九歲了,“我五六歲的時候吧,換過一次,就一直長到現(xiàn)在。”
接種新冠疫苗是阻斷疫情傳播最經(jīng)濟有效的措施,也是做好當前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記者從濟南市疾控中心了解到,截至4月11日20時,全市已啟用新冠疫苗接種點319個,其中大型接種點10個。全市已累計完成接種1598108人,共1793838劑次,無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詳細]
4月11日,泉城城市綠化帶與藍天、城市建筑構成一幅幅城市風光美圖。濟南推進城市綠化美化提升,增加城市綠化層次和色彩,城區(qū)道路更加靚麗,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質,讓市民倍感幸福和自豪。[詳細]
4月11日,千佛山“三月三”民俗文化廟會正在火熱進行中。眾多市民和游人登山逛廟會,不但能品美食、賞民俗、看大戲,還能欣賞糖畫、葫蘆烙畫、社火臉譜、翻花等民俗手工藝人現(xiàn)場展演,盡享自然美景與民俗文化相得益彰的游園大餐。[詳細]
開在經(jīng)五路上的蓉齋書店招牌已更換為得力文具,店主依然每天7:00 開門、22:30關門,這樣的堅守已經(jīng)29年。[詳細]
隨著濟南軌道交通2號線的開通,地鐵出行逐漸走入了更多人的生活,3條線路總客流量明顯增加,但個別“心懷鬼胎”的違法分子也盯上了這個“契機”。[詳細]
商河縣殷巷鎮(zhèn)李桂芬村的百年梨園里,有一棵樹齡超過400年的“梨樹王”,粗壯的樹干要兩人才能環(huán)抱過來。這棵老梨樹是哪一年栽下的,村民也說不上來,它只默默地春天開花、秋天結果,年復一年。其實,300畝梨園中,盡是樹齡二三百年的古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