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帥偉
責任編輯:曹亮
大眾網(wǎng)·海報新聞記者 肖陽 濟南報道
濟南是一座英雄城,是全國建立黨組織最早的地區(qū)之一,是山東省黨組織的發(fā)端地。濟南戰(zhàn)役、萊蕪戰(zhàn)役、大峰山革命根據(jù)地給這座千年古城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色熱土,血脈相承,一座座聳立的紅色地標,擦亮了這座城市最鮮明的底色。
在攻城突破口筑基建閣,泉城萬象盡收眼底
黑虎泉畔,護城河邊,聳立著濟南的地標性建筑之一——解放閣。站在閣頂,南望千佛山、北眺大明湖、西看趵突泉,泉城萬象盡收眼底。
視覺中國簽約供稿人供圖
為紀念濟南戰(zhàn)役的勝利,濟南在攻城突破口砌筑臺基,后又在臺上建閣,于1988年建成了現(xiàn)在的解放閣。臺基東側,解放濟南戰(zhàn)役革命烈士紀念碑貼壁佇立,上面刻著在戰(zhàn)役中壯烈犧牲的3764位烈士的英名。
視覺中國簽約供稿人供圖
解放閣首層為紀念大廳,用花崗石砌外墻,內(nèi)墻以硬木護壁到頂,大廳彩色以紅色為基調(diào),以深紅色花崗石做地面。大廳正中以青花大理石為貼面建一渾厚底座,上立3米高的解放軍攻城戰(zhàn)士群雕英姿,突出了大廳莊嚴肅穆的氣氛。紀念大廳外墻四周,以漢白玉做成35米長的浮雕,從人民支援解放戰(zhàn)爭到戰(zhàn)斗勝利的宏偉壯觀場景,使整座建筑強化了具有革命歷史的紀念特征的風格。二層為觀瞻廳,以淡黃色為基調(diào),地面為黃色大理石,四周石墻齊腰,上部為具有民族風格的燈籠窗,鑲大面積玻璃,游客可觀賞泉城的秀麗景色。
厚植愛黨愛國情懷,紅色陣地紅起來、活起來
硬實力讓城市強大,軟實力讓城市偉大。城市既要有筋骨肉,更要有精氣神。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推進紅色文化建設,是新時代濟南人的使命擔當。
當前,濟南正以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為統(tǒng)領,全力建設“十大之城”,其中明確提出建設信仰堅定的紅色之城、底蘊深厚的文化之城,挖掘利用紅色文化等資源,打造一批體現(xiàn)中華文明、具有泉城特色的文化地標。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到這座城市,涌動著的紅色血脈與歷久彌新的城市精神,正穿過歷史長河,內(nèi)化為濟南軟實力之基,推動城市綜合競爭力不斷躍升。
視覺中國簽約供稿人供圖
近年來,濟南對解放閣綜合改造提升,對陳列展覽進行豐富,建設小廣場,還舉辦紅色建筑圖片展,將解放閣、英雄山部分歷史資料首度公開,讓更多的市民、游客通過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
如今,每逢夜幕降臨,燈光亮起,金光閃閃的解放閣便成為吸引市民游客紛紛駐足的打卡地,全景的地標加上來往車流氛圍感瞬間拉滿,年輕人用他們的方式表達著對城市的熱愛。今天的解放閣,既是人文景觀,也是歷史坐標,成為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基地,向后人訴說著為信仰上下求索的初心使命,傳遞著革命火種的“接力棒”。
據(jù)統(tǒng)計,濟南共有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革命遺址、遺跡和紀念場所210余處,每一處都是一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蘊含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yǎng)。濟南市委黨史研究院院長劉浩介紹,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對紅色資源的保護、挖掘、利用,逐步形成了以紀念館、紀念園、展覽館、陳列室為主體,以專題博物館、校史館、廠史館、村史館等為依托的紅色教育陣地網(wǎng)。此外,通過舉辦專題展覽、加強紅色場館講解員培訓,打造一支接地氣、有活力的紅色宣講員隊伍,讓分布在全市各處的紅色陣地真正地紅起來、活起來。
初審編輯:帥偉
責任編輯: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