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逸群
濟南平陰漁鼓第19代傳人、79歲的朱世年,左手打簡板、右手敲漁鼓在表演說唱。 通訊員供圖
朱世年和他的平陰漁鼓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王倩攝
“打響漁鼓縱情歌,敬愛的母親,親愛的國。”一段念白后,平陰漁鼓第19代傳人、已經79歲高齡的朱世年,左手打簡板,右手敲漁鼓,在平陰縣孔村鎮(zhèn)敬老院里開始說唱。朱世年與漁鼓結緣六十五載,他用山東快書的語調、山東呂劇的唱腔、陜北秦腔的怒吼、河南豫劇的韻味,盡情演繹著鼓書的前世今生。
曾靠演出,成了全村第一個萬元戶
“簡板敲,漁鼓響,張果老騎在驢背上?!边@句民謠說的就是漁鼓。這種傳統的曲藝形式主要流傳于濟南平陰及周邊等地。到目前為止,漁鼓已傳唱了一千多年,它以樸實、滄桑、平民化的說唱形式深受老百姓喜愛。
朱世年是平陰縣孔村鎮(zhèn)郭柳溝村人,也是平陰漁鼓唯一一位省級非遺傳承人。
14歲那年,因酷愛漁鼓,朱世年便開始自學漁鼓表演。據他回憶,當時每逢鎮(zhèn)上趕大集,他便鉆到漁鼓老藝人跟前,每次都聽得如癡如醉?;丶液螅么謼U子制作了一把,然后模仿著老藝人的樣子自演自唱起來。不光學得像模像樣,他的記性還特別好,一段書聽上兩三遍就能熟記于心。
“那時我還未正式拜師,已經學會了漁鼓的唱腔和戲段。臨村常請我去表演,每晚有4元錢的酬勞,還搟面條、殺雞來款待我?!闭f到這兒,朱世年自豪地笑起來。
后來,朱世年的父母把他送到平陰縣城南門村漁鼓書十八代傳人邢永勝那里去學藝,按說得學6年才能出徒,但天資聰穎的他僅學了一年半就出師了。
1963年,平陰縣成立了曲藝隊,朱世年憑著扎實的藝術功底成功入選?!对里w傳》《楊家將演義》這些古典文學作品被他演繹得出神入化,他的演出受到了四縣八鄉(xiāng)的熱烈歡迎與交口稱贊。
然而,朱世年的從藝道路卻一波三折。歷經多年坎坷后,1979年他到縣文化局辦理了演出資格證,取得了民間藝人演出資格。自此,他一天演出兩場,成了全村第一個萬元戶,還通過漁鼓結識了妻子,朱世年徹底“火”了。
抱著漁鼓睡覺,60多年唱壞3把漁鼓
“國泰民安形勢好,大江南北傳捷報。白發(fā)老人齊歡慶,人逢盛世老變少……”在采訪中,說到動情之處的朱世年懷抱漁鼓,慷慨激昂地唱起來。他表演時左手持簡板,左臂自然彎曲懷抱漁鼓,鼓面向下,用右手中指和無名指有節(jié)奏地擊打鼓面。
朱世年介紹稱,漁鼓是一根三尺多長的竹筒,鼓面用豬心皮蒙住,表演時可吹、可敲、可撥鼓面,一手拿筒板,音聲相配。“平陰漁鼓”屬柴門“大官腔”寒韻調,唱腔有一種蒼涼、艱澀之感。它有說有唱,以唱為主,唱詞基本為七字句,講究合轍押韻、一韻到底。
跟漁鼓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朱世年,對漁鼓的感情自不必言表。因為鼓膜薄如蟬翼,極易破損,所以他始終抱在懷里?!拔覍@個(漁鼓)可以說是一生熱愛,甚至到了癡迷的程度,連晚上睡覺都抱著。這60多年間,我唱壞了3把漁鼓,每一把都舍不得扔掉?!?/p>
苦心收徒傳藝,終覓下一代傳承人
“不能讓這項傳唱了一千多年的曲藝在我手上失傳!”從20世紀80年代起,朱世年就打算收徒傳藝。然而,這條傳承之路卻走得不盡如人意。
2006年,朱世年用一段漁鼓書,送走了陪伴他30年的老伴,隨后兩個兒子又到外地上學、工作,從此偌大的家中,只有一把漁鼓和兩塊簡板陪在他身邊。
2006年10月,朱世年突然得了腦血栓,不僅嘴不利索,右手也不聽使喚?!叭绻叶疾荒芮庙憹O鼓的話,又如何收徒相傳呢?”想到這,頑強的他開始了日復一日的康復鍛煉。當他恢復如初時,稱心的徒弟依舊沒出現,但他始終充滿希望。
朱世年收徒的事情傳開后,吸引了不少對漁鼓感興趣的年輕人。2012年2月29日,他用最傳統的方式,一口氣收下4個徒弟。自此之后的幾年里,學生、教師、公務員、工人、農民等十幾位漁鼓愛好者相繼來拜師學藝,如今不少人已能“獨當一面”。
2019年2月26日,朱世年的徒弟們在郭柳溝村小廣場上為父老鄉(xiāng)親奉上了一場精彩的新年匯報演出,他傳承平陰漁鼓的心愿終于達成了。雖說收了12個徒弟,但被朱世年認定為平陰漁鼓下一代傳承人的卻是一個正在讀高中的少年。
“我倆是在一次比賽中相識的,當年他才12歲,他的節(jié)目得了一等獎,我的漁鼓得了二等獎,他的父母卻執(zhí)意讓我收孩子為徒。”說起這個“關門弟子”,朱世年掩飾不住驕傲?!皠e看他年齡不大,卻勤學好問,聰明肯練,而且頗有天賦,從他身上,我看到了平陰漁鼓發(fā)展和傳承的希望。”
曾經,朱世年被稱為“平陰漁鼓最后的守望者”;如今,79歲高齡的他仍然在漁鼓藝術的路上艱難前行。令人欣慰的是,他不再是孤獨一人了。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