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尹延杰
既考慮了“顏值”,又增強了抵御災害的“實力”——古代濟南的防汛智慧
眼下仍值汛期,排洪防汛、治理內(nèi)澇是緊要大事。自古以來,洪災就是常見的自然災害之一,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古人們在生產(chǎn)生活中一直想方設法治理水患,積累了豐富的抗洪經(jīng)驗,有些理念、方法甚至到今天也值得我們借鑒。古時的濟南,在防洪排澇方面,就頗為用心,極盡巧思。
抗洪傳說傳遞治水決心
“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惫糯鞘写蠖嘟ㄔ诳拷酱ê秃恿鞯牡胤,濟南就是典型的例子。這座古城的名字,就是取“濟水之南”的意思,其“與水結(jié)緣”的DNA實在顯而易見。一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描繪了當?shù)仂届坏娘L光,也道出了濟南作為風水寶地群山環(huán)繞、河流淌過的天然地理優(yōu)勢。
然而,這種“依山、傍水、抱泉”的地貌也使?jié)厦媾R著嚴峻的防洪形勢。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地處魯中南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交接帶上的濟南城,這樣的地理位置,直到當下,依然面臨不小的防洪壓力。2016年7月印發(fā)的《濟南市城市防洪應急預案》也寫得明確:“濟南市市區(qū)地勢東西狹長,南高北低,南部坡度較大,二環(huán)東路從旅游路至小清河段長度7.5公里,高差132米;舜耕路從二環(huán)南路至經(jīng)七路長度5.3公里,高差105米;英雄山路從二環(huán)南路至北園大街長度10公里,高差95米。南北落差較大,在突發(fā)、歷時短、降雨量集中的情況下,極易形成類似山洪的街道洪水!备魑焕蠋焹嚎蓜e忘了,咱泉城還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這不僅帶來了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城市供水的便利,也要求當?shù)厝隧毤皶r排泄疏導,避免城區(qū)出現(xiàn)大面積積水。因此老濟南人在抗洪防汛方面頗為用心,也展現(xiàn)出高超的智慧。
首先要說,古時候的濟南人,就有戰(zhàn)勝洪水的希冀和信心。從古老的傳說中,我們就能讀到那份決心。比如“大禹伏龍”,相傳在大禹治水時,歷山腳下是一片汪洋。水底有條惡龍作怪,大禹便將濟、濼二水疏通,洪水排盡,孽龍無處藏身,躍身向東竄去。大禹緊追不舍,惡龍鉆進城東山上的石洞,禹上前擒捉,那龍長嘯一聲,破山而出。大禹追至山澗(即今日回龍洞,在漿水泉風景區(qū)),終于制服孽龍。那龍穿越時出現(xiàn)的洞,后人便稱為龍洞。那座山也因此得名龍洞山,又叫禹登山。
再比如“井中鎖蛟”。相傳大舜時東海有一條“黑蛟”,名叫巫支祁(無支祁)。此龍身長百尺,青軀白額,金目雪牙,搖頭晃尾,朝思暮想要當天下首領,多次找舜要求均被嚴厲拒絕。舜選大禹為首領,巫支祁懷恨在心,全力以禹為敵。他令東海魚鱉一起出動發(fā)大水,淹沒村莊、淹沒歷山。大禹帶領百姓日夜治水,懷揣照妖鏡,身帶定海針,手挽降魔鐵索,乘木筏在風浪中與巫支祁搏斗,用鐵鏈將其穿鼻鎖頸,投入了舜井。巫支祁不甘心:“什么時候放我出來?”禹說:“等到鐵樹開花!弊源,濟南風調(diào)雨順,百姓安居樂業(yè)。
其實,“鎖龍井”在我國多地都有,傳說也是各式各樣。即便濟南的“舜井鎖蛟”也有其他版本。不過,它的意義不在于真實,而在于反映出人們堅定的治水決心,表達了人們與大自然和平相處的美好期許。
芙蓉街發(fā)現(xiàn)古水渠殘留
當然,古時的濟南人治水,并非僅嘴上說說,而是充分付諸實踐,并伴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不斷完善。
據(jù)考,濟南古城的排水系統(tǒng)堪稱先進。濟南考古所所長李銘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為此點贊。原來,2018年芙蓉街提升改造時,考古專家們發(fā)現(xiàn)了古水渠殘留,還有兩條暗渠,明確這里有“從芙蓉街泉群經(jīng)由梯云溪”“從王府池子經(jīng)由馬市街”兩股水流,先入泮池,再經(jīng)玉帶河流入曲水亭街,最終奔向大明湖,這下子,此處的排水線路變得愈加立體又明晰?脊湃藛T還在芙蓉街中段、北段的路兩側(cè),分別發(fā)現(xiàn)古水槽,考證出老城的雙水道排水系統(tǒng)科學合理。“這既能做泉水通道,又方便居民生產(chǎn)生活用水,呈現(xiàn)泉水人家的美好圖景。如果遇到暴雨、洪水,更能迅速將積水排出!崩钽懻f。既考慮了“顏值”,又增強了抵御災害的“實力”,這設計令人嘖嘖稱奇。
前幾年在寬厚所街發(fā)掘的明代寧陽王府(下圖),排水也非常到位。李銘還專門作了研究闡述——其排水系統(tǒng)由房屋前后的散水、凹面形或凹槽形的明渠式水道、覆蓋石板的暗渠式下水道、院墻上砌出的排水口共同組成?脊湃藛T在寧陽王府清理出10條暗渠,總長度達400多米,寬度約60厘米,高度在60厘米至80厘米之間,與現(xiàn)代的城市地下排水管的口徑相差無幾。王府南高北低、中間高兩側(cè)低的地勢使絕大部分水最終被匯聚到北部貼近東、西院墻內(nèi)側(cè)的兩條主下水道內(nèi),通過北院墻東、西兩端的主排水口流出王府,排到北部的低洼地帶。排水口較為寬大,建造者還在墻內(nèi)通道中豎立了三根方形石柱,它們既可以起到承重上部墻體的作用,又能阻止外人從排水口進出,是一種有效的防盜措施。建造者還特意在南院墻上直接砌出排水孔,解決王府最南部遠離主排水道的問題!斑@套完整的排水體系,充分利用地勢的落差,明暗渠結(jié)合,立體架構(gòu),證明其在建造之前也經(jīng)過了科學合理的設計!崩钽懻J為。
而就著地勢,很多街道也成了天然的排水道。李銘說,古時濟南城內(nèi)只有一條東西方向的西門大街,就是現(xiàn)在的泉城路。古城內(nèi)與泉城路相連的南北向街道都是南高北低,高度差大約是30度,且下有溝渠,實現(xiàn)上下兩層都可泄水,可以更大程度地向北排水。
另外,老濟南城的蓄水面積也非常大,實力與顏值兼?zhèn)涞拇竺骱?上圖)功不可沒,正如明代詩人王象春所感嘆“湖在城中,宇內(nèi)所無;異在恒雨不漲,久旱不涸!贝竺骱秃盟苽“中轉(zhuǎn)站”,城內(nèi)的水流進護城河,在這里匯集。有史料記載,古時的大明湖稱歷下波或歷水波,南至濯纓湖,北至鵲山和華不注山。這使得濟南城的單位蓄水量相當之大。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曾鞏任齊州(即今濟南)知州時,為防御水患,修建了北水門,起到了重要的調(diào)節(jié)作用,旱時提閘蓄水,澇了就放閘泄水,工程也引湖水入小清河,使得湖水經(jīng)年水位恒定,并在沿湖修建亭、臺、堤、橋,使之漸成游覽景觀,環(huán)境美不勝收。
治水防洪,古代濟南人還有一道防線,便是“城防”。這一戰(zhàn)略針對的是來自濟南城外部的洪水侵襲,主要指發(fā)源于泰山山脈的山洪。從漢代起老濟南人便開始不斷修筑、加固城墻,以便起到隔絕山洪侵入城內(nèi)的作用,從漢代土城墻升級換代到明清時期牢固的磚砌城墻,而且古代濟南人還擁有較為高超的城墻建筑技術,通過特殊的處理方式來增強城墻防洪能力,例如宋代在城墻地基處插入木樁,明清時期在城墻基礎部分使用內(nèi)外多層石材,來達到堅固城墻的目的。老濟南人又在內(nèi)外兩道城墻開挖護城河道,使其成為重要的軍事防御工事,也是關鍵的泄洪分流通道。看來,在泄洪這件事上,古人想得已經(jīng)相當全面。
低調(diào)的“梯云溪”
說起在濟南治理水患的歷史名人,就不得不提明代太守沈華東,他主持開鑿了“梯云溪”。據(jù)明代崇禎年間劉勅撰寫的《歷乘》中記載:“芙蓉泉,韓觀察宅,其水逶迤而北流至泮池,沈華東太守浚其渠,名曰‘梯云溪’”。清代詩人董蕓在他的詩集《廣齊音》中也提到了梯云溪。這條溪是從芙蓉泉直通到府學文廟泮池的泉溪。
據(jù)史料記載,梯云溪開鑿于明萬歷庚子年,即1600年。但也有專家表示,這只是梯云溪被命名的時間,其存在時間至少要再早65年。當時,芙蓉街一帶泉水眾多,只關帝廟里就有武庫泉、芙蓉泉和飛霜泉三處泉眼,還有南芙蓉泉、水蕓泉、濯纓泉、騰蛟泉、起鳳泉等諸泉。眾泉匯流,風光秀麗非常。但在雨季豐水期泉水漫淌,經(jīng)常淹沒泉溪西邊的民居、商鋪,形成水患。沈華東任太守時,根據(jù)泉水流向,以芙蓉泉為始,開鑿疏浚水道,把泉水引向北邊不遠處的府學文廟的泮池中去。如此一來,既消除了水患,又使活水注入泮池,保持了泉水的清澈。在2009年重修關帝廟時發(fā)現(xiàn)的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碑刻《建醮三年圓滿碑記》中就印證了這件事:“百年之武庫、飛霜、芙蓉泉,北注泮宮。”泉溪流入文廟,象征了文人士子歷經(jīng)十年寒窗,一朝青云直上。因此泉溪被稱為“梯云溪”,意即順著這條泉溪便可入泮,開啟仕途之路。有文獻記載,清康熙初年,此地商賈云集。為了方便通行,梯云溪由明渠改為暗溝。隨后經(jīng)時代變遷,歲月流轉(zhuǎn),梯云溪淹沒于歷史的長河之中,但它在老濟南城防洪抗洪方面的確功不可沒。
時間轉(zhuǎn)回當下,多少防汛工作人員奮戰(zhàn)在崗位上,全力值守,確保萬無一失——對承擔濟南市排水任務的市排水服務中心對泵站設施、設備進行了集中保養(yǎng),確保其完好率在100%;今年汛期以來,濟南市還對濟齊路二環(huán)西路西、山大路花園路口、北園大街三孔橋等19處易積水的地點進行改造。發(fā)布緊急預警后,各部門均進入備戰(zhàn)狀態(tài),小清河、護城河于預泄,小型水庫、塘壩溢洪……讓濟南安全度汛,成了大家共同的目標。值得一提的是,在防汛抗洪中,科技防汛已成為利器。有了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加持”,啟用了“智慧水務”系統(tǒng),濟南市實現(xiàn)了科學精準防汛,汛期橋涵應急信號控制系統(tǒng)還可發(fā)布積水水位實時測值和設定報警閾值發(fā)布預警信息,為交通避險和內(nèi)澇治理提供支持……
鑒往知來。治水防洪是千秋大計,是龐大而系統(tǒng)的工程,這條路任重而道遠,需要下繡花功夫,需要常抓不懈,馳而不息。(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可新 實習生 葉楠楠 報道)
責編:葛思琦
8月25日七夕節(jié)當天,由共青團濟南市委主導開發(fā)的、濟南單身青年人才社交平臺——“團緣”正式上線。濟南市委組織部、市委市直機關工委、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lián)、市國資委等部門的有關同志參加了當天的“團緣”上線啟動發(fā)布儀式。[詳細]
說起在濟南治理水患的歷史名人,就不得不提明代太守沈華東,他主持開鑿了“梯云溪”。沈華東任太守時,根據(jù)泉水流向,以芙蓉泉為始,開鑿疏浚水道,把泉水引向北邊不遠處的府學文廟的泮池中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