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胡中喆
李洪文(資料照片)
今年59歲的李洪文,2016年3月作為歷城區(qū)派駐南部山區(qū)西營街道葉家坡村的“第一書記”,來到了這個省定貧困村。他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踏入這個村看到的景象:站在山頂望去,村里一座座破舊的土坯房幾近坍塌;高大的核桃樹上,被村民放棄收獲的干癟的核桃依然掛在枝頭;村里街巷全是坑洼土路,崎嶇難行。
面對這樣的困境,面對村民們期盼的眼神,他更加堅定了信念:再苦、再累、再難,也要讓葉家坡村早日解困脫貧。于是,他每天早上4點鐘起床,7點之前準時到村,騎摩托車行駛120多公里,翻山越嶺往返于5個自然村之間,深入困難群眾家中進行走訪,幫助他們解決在生產(chǎn)、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但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發(fā)展適合葉家坡地域特色的產(chǎn)業(yè),才是解困脫貧、增收致富的唯一出路。
為此,李洪文跑遍了葉家坡村1.1萬畝山坡的每一條山峪,查看分析當?shù)厣絼、土壤,并結合自己多年種植糧食、蔬菜和果樹的經(jīng)驗,初步形成了葉家坡村的脫貧發(fā)展規(guī)劃:引導村民種植高山越夏蔬菜、發(fā)展高山小米、高光效蘋果、飼養(yǎng)小尾寒羊等。同時成立為農(nóng)互助服務隊,吸納在林果、蔬菜、禽畜養(yǎng)殖等方面經(jīng)驗豐富的村民組成服務隊,為村民授課,互幫、互學、互助,讓先富帶后富。
經(jīng)過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村民一天天富起來,黨員的心逐漸收回來了,群眾的心也攏了起來,葉家坡村的黨風、村風、民風得到了根本好轉(zhuǎn)。駐村4年多來,李洪文的摩托車已更換了16根外胎、14掛鏈條、14副鏈盤,摔壞更換了10副摩托車鏡子、6塊里程表,累計行程已達19.22萬多公里;這四年,他的腰帶縮進去了8個扣,體重減輕了43斤,整個人又黑又瘦……今年3月,李洪文的4年扶貧任職期滿,本應卸任返回原單位,但葉家坡村的人民群眾紛紛向政府反映,熱切挽留他繼續(xù)留在葉家坡村。面對去與留的抉擇,他義無反顧地再次踏上了扶貧的征程。有人說他“傻乎乎”,有人說他“出風頭”,“我今年都已經(jīng)59歲了,早已過了出風頭的年紀。但為了葉家坡村的人民群眾能夠早日解困脫貧、增收致富過上好日子,我愿出這個‘風頭’甘做這樣的‘傻子’!崩詈槲恼f。
9月13日白天,濟南天朗氣清,氣溫舒適宜人,分散性陣雨突襲局地。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多云間陰,部分地區(qū)有小陣雨,降水概率70%,南風3級,明晨最低氣溫16~19℃,明天最高氣溫26℃。[詳細]
9月13日,秋高氣爽,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山東省暨濟南市消費扶貧產(chǎn)品展銷周活動現(xiàn)場人潮涌動,來自湖南湘西、重慶武隆、新疆、西藏和全省各市的扶貧產(chǎn)品玲瑯滿目,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觀選購。[詳細]
(郝倩 攝)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行走在大街小巷,奔波于百姓家中,當群眾遇到困難時,他們能夠挺身而出;許蕊創(chuàng)新基層治理方法,制定“四微工作法”網(wǎng)格工作實操手冊,從微服務、微治理、微故事、微心愿四個切入點入手開展社區(qū)工作。[詳細]
今年59歲的李洪文,2016年3月作為歷城區(qū)派駐南部山區(qū)西營街道葉家坡村的“第一書記”,來到了這個省定貧困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發(fā)展適合葉家坡地域特色的產(chǎn)業(yè),才是解困脫貧、增收致富的唯一出路。[詳細]
“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現(xiàn)在秋意越來越濃,今日濟南氣溫明顯轉(zhuǎn)涼。據(jù)濟南市氣象局預報,新一輪冷空氣正在醞釀,未來一周以晴到多云天氣為主,氣溫變化不大,最高氣溫27℃左右,與炎熱基本告別,明日濟南將迎來一輪小雨。[詳細]
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凝聚泉城人民崇德向善、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市文明委決定,授予9·7獻血群體“濟南好人”榮譽稱號。8月29日,淄博一名7歲男孩因誤食毒蘑菇病情嚴重,緊急轉(zhuǎn)到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進行救治,救治中急需大量AB型血液和血制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