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石慧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杰 通訊員 呂奕
6月19日是第九個全國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
為讓社會公眾更加了解救助、關注救助、參與救助,6月18日上午濟南市救助管理站在歷下區(qū)泉城路街道臨時救助點舉辦了以“織密救助網(wǎng)格,推進陽光救助”為主題的開放日宣傳活動。
本次活動通過救助管理工作宣傳片播放、救助風采圖板展示、發(fā)放救助服務明白紙、服務卡,實地參觀流浪乞討臨時救助點等方式,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向濟南市民展示了濟南救助站站內照料、街面救助、疫情防控等工作的開展情況,廣泛宣傳了尋親安置、社區(qū)臨時救助點等亮度工作。
據(jù)悉,2020年以來,全市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3404人,其中未成年人71人次,護送返鄉(xiāng)382人次。年初極寒天氣期間,累計開展街面巡回救助1200余次,救助流浪乞討人員136人,發(fā)放御寒棉衣185件,棉被121床。
活動現(xiàn)場,熱心市民對“寒潮來襲·街面救助”、“社區(qū)里的救助站”等展板內容駐足觀看,尤其是對以跨越千里尋親為主題的寫實救助故事冊《愛·回家的路》,表現(xiàn)了濃厚的興趣。通過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的講解和答疑交流,進一步增進了社會公眾對救助管理工作的理解與支持。
啟動儀式結束后的濟南市救助工作座談會上,濟南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處長孔天驕進行了總結發(fā)言并對下一步我市救助管理工作尤其是即將開展的“夏季送清涼”活動進行了部署。
據(jù)悉,近年來濟南市救助管理工作以“兜底線、織密網(wǎng)、建機制、提效能”為工作目標,全面推進救助網(wǎng)絡建設體制創(chuàng)新。
目前,全市建立了166處流浪乞討人員臨時救助點,著力打造“社區(qū)里的救助站”臨時救助服務品牌。
其次,濟南市積極推動由傳統(tǒng)尋親方式向新型信息化模式轉變,開展“跨越千里歸故鄉(xiāng)”活動,救助管理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和改善。
在此基礎上,濟南市積極推進救助管理機構服務硬件設施提升,明年中旬達到全國一級救助管理機構標準的市救助管理站將投入使用。
在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全國主要旅游景區(qū)游人如織,文旅消費潛力充分釋放。在濟南大明湖景區(qū),一艘艘龍舟在鏗鏘有力的鼓點聲中飛駛終點,舉辦正酣的明湖龍舟文化節(jié)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