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zé)任編輯:王逸群
在高樓林立的濟南CBD旁邊,姚家新村顯得很突兀。
這些年,隨著周圍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這座CBD周邊唯一的城中村,逐漸成了一座孤島。
有時候,劉東升從自己租住的房間窗外看,感覺像是一場夢——從上世紀(jì)建造的、起了皮的黃色窗框中,透過斑駁的玻璃,視線越過村里低矮陳舊的樓房,就能望到不遠(yuǎn)處中央商務(wù)區(qū)的“山東第一高”。
不過,這樣的景色也即將消失——隨著姚家新村啟動拆遷,這座CBD邊最后的城中村,也將成為歷史。
繁華離他很近
但又很遠(yuǎn)
城中村最怕下雨。
下得大的時候,雨水總是順著陳舊的招牌,滴滴答答地聚集在地上。最頭疼的還是房子,姚家新村都是兩三層的老房子,配著那個時代典型的搭建風(fēng)格:房子的樓梯,架在方方正正的天井中,既方便了住戶的通行,也方便采光。但一到下雨,房子就成了個天然的水缸,借著天井落到家里,流了一院子。
最近幾次,雨總是來得很突然。劉東升租住的房子里濕濕嗒嗒,但他卻顧不得收拾院子。整個房子十幾間屋子,本來住著十幾口子人,隨著一紙拆遷通知,“室友”們都陸續(xù)搬走了,只有他拖到了現(xiàn)在。
拆遷的消息,他是從工友口中得知的。54歲的劉東升老家河南濮陽,出來打工的人來自天南海北,茶余飯后的談資無非就是吹個牛,聊個天,在這兒待得久了,他們的消息有時候比房東還靈通。手機上的消息上寫著,文博西片區(qū)征遷即將啟動,還標(biāo)了征遷范圍。劉東升不知道哪兒是文博西,只知道自己又要搬家了。
劉東升平時在工地接散活,搬磚、刷墻啥都干,和千千萬萬個農(nóng)民工一樣,哪兒有活去哪,居無定所。前段時間,老鄉(xiāng)給他介紹了個濟南的活兒,他就來到了濟南CBD附近的一處工地。工友們告訴他,住姚家新村便宜,一個月二三百塊錢就行,好多人都在住。
那是劉東升第一次踏進(jìn)姚家新村。說是村子,里面啥都有。兩條主干道是村里的“商業(yè)街”,但最多也就勉強錯開兩輛車。一座緊挨一座、低矮的三層建筑,一樓是商戶,耷拉在頭頂?shù)碾娋€,遮住了陳舊的招牌。年頭久的飯店招牌上泛著厚厚的油灰,還有理發(fā)店、超市、煙酒店,形形色色。住房就分布在村里的幾條小胡同里,墻上到處都是手寫的租房信息。
劉東升沒什么行李,也沒啥講究,在村里轉(zhuǎn)了一圈,就挑了個便宜的住下了。對劉東升來說,這只是個容身睡覺的地方,在外打工,省錢最要緊。
這也實在是個簡陋的房子:整個屋子有三層,每層都有四五間,每間都住著人,十多口子人,共用院子里一個水龍頭。他的房間在三樓,推開門,一張床就占了一半的空間。西墻上用繩子掛起了一塊舊布,防止掉落墻皮墻灰,這是上一個租客留下的。照明除了一個光禿禿的電燈泡之外,主要靠東邊的一扇窗戶,一扇年代感極強的舊窗戶。陽光透過方形格子窗照進(jìn)來,格子窗的形狀投射到床上。從窗子向外看去,CBD高樓闖入視線。
有時候,劉東升會往窗外看看,他從不眷戀自己參與過的“大建設(shè)”,因為那些繁華離他很遠(yuǎn)。但城中村里的話“雞零狗碎”,讓他覺得更真實。每天,劉東升們都會從這里出發(fā),奔向城市的各個角落,用他們的汗水,換取生活的希望。
他們和這個即將拆遷的姚家新村一樣,曾經(jīng)來過,然后成為歷史。
在繁華的角落里
落寞滄桑
這幾天,城中村涌進(jìn)了許多人和車,浩浩蕩蕩。
最多的是搬家公司。貨拉拉的車一輛接一輛,停在一間間房子、商鋪門口,人們接力把東西運到車上。找了多年都沒找著的畫冊、壓在箱底的結(jié)婚證、孩子上學(xué)的第一張獎狀……塵封的記憶隨著舊物呼嘯而來,又隨著搬家車緩緩駛?cè)ァ?/p>
王志國拉著輛運貨的小車,成了城中村里回頭率最高的人——小車上,是一臺梅花牌縫紉機。
王志國曾在這兒住了三十多年,幾年前搬進(jìn)樓房后,他就從“房主”變成了“房東”。這幾天,他時常走到村里,租客都搬走了,他留下來整理老家最后的家當(dāng)。這臺梅花牌縫紉機,是當(dāng)時老濟南縫紉機廠出品的縫紉機品牌,那時候可是憑票才能買的“傳家寶”。雖說已經(jīng)過去幾十年,王志國發(fā)現(xiàn)拭去灰塵后還能用,他打算把這臺縫紉機拉到妹妹家。
王志國見證了姚家新村小樓平地起的年代。四十年前,這里還是一片空地,遠(yuǎn)處的CBD更是一片玉米地。那時候,村里的人開始建房子。家里沒錢的,就先蓋一層,有錢了再加個窗戶、安上門,慢慢添置。房子蓋得多了,人氣兒多了,村里也慢慢變得熱鬧起來。
讓姚家新村聲名大噪的轉(zhuǎn)折,在1997年。那時候,原姚家新村村委將土地租給村民,村民便沿街建設(shè)起商鋪,規(guī)模越來越大,就成了一條有名的商業(yè)街。正逢香港回歸,坊間便取了個“香港街”的名號。
“一條街上,全是門頭房,飯店、茶樓,熱鬧得不得了。”回憶起當(dāng)時的繁華,王志國記憶猶新,“一打出租車說去香港街,沒有不知道的?!?/p>
就在王志國日子一天天變好的時候,來自德州的趙順利生意也越來越紅火。2007年,他在村里開了一家飯館,四五十平的餐館里,緊湊地擺著七張小桌子和一張大桌子,主營家常菜。那時候,門口支個桌子,擺上灶臺就是廚房。桌子和馬扎往外一擺,升騰的煙火和嗞啦的炒菜聲就是招牌。
北邊的香港街人來人往,趙順利的店內(nèi)店外都坐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3塊錢一盤的土豆絲桌桌必點,夏天的啤酒一扎一扎地要,趙順利兩口子忙不過來,干脆雇了兩個員工,這才勉強維持運轉(zhuǎn)。不僅這一家店,這一片的生意都熱火朝天。
“香港街”轉(zhuǎn)型成“姚家路”,是在2012年。經(jīng)過幾次整治后的姚家路,不見了攤販,拆除了平房,更加整齊和寬闊。再后來,周邊建起了CBD、高層住宅。
但姚家新村里依然如舊,滄桑、落寞、年代感十足,與周圍的繁華格格不入。很多人心里都明白,這里的搬遷是早晚的事。
平靜的夜晚
都有天馬行空的夢
只是,當(dāng)搬遷真正到來時,無論是村民、商戶還是住客,都有些悵然若失的感覺。城中村為在此停留的人們,曾給予了一個最基礎(chǔ)、最簡單的“家”,這里留下了他們太多的回憶。
城中村里的商業(yè)街,賣的東西與別處不同。
在別處最不常見的,是安全帽、迷彩服、膠鞋和手套,甚至還有外賣騎手服裝。很容易理解這些物品為何集聚于此,城中村住宿和消費都價格低廉,吸引最多便是周圍的打工人。有人形容這里是個“小社會”:里面啥都有,餐館飯店、五金百貨、發(fā)廊浴室等等。
拆遷前的姚家路上,北邊是在建工地,南邊是商業(yè)。一碗大份板面7塊,一份水餃10塊,還有羊湯、燒餅、肉夾饃、炸雞柳,饞了還有烤鴨。沒有精心設(shè)計的招牌,更多的則是把店里有啥直接貼在門口。附近的農(nóng)民工最常光顧這里,便宜頂飽。
中午時分,板面店熱鬧起來,工人下工了。這家開了十幾年的板面店,裝修從未變過。掛在店里的時鐘蒙了一層厚厚的灰,店里納涼用的是電風(fēng)扇。店鋪一年租金三萬多,靠一個個餅和面維系起來。這樣的生意,似乎與電扇更搭一些。
不同工地的人們聚集在此,有時候會討論工錢。有技術(shù)的,比如鋼筋工等,天熱的時候一天能掙二三百。但更多的,大家吃完就走,互相不認(rèn)識,也沒有交集。
10元以內(nèi)的快餐是最受歡迎的,但偶爾也會有包工頭帶著下館子解饞。趙順利開店的17年里,見到了天南海北的人,湖南、湖北、江蘇、云南,操著不同口音的工人們,在這兒喝酒解乏,包工頭買單。酒也多是二鍋頭,有時候一瓶一瓶上,還不夠喝。趙順利說,工人們好不容易能“宰”一頓包工頭,都使勁吃使勁喝。
喧囂過后,夜晚的城中村也陷入平靜。大家分別回到各自住所,有時候也會遇到晚歸的室友。說是“室友”,但對于在這租房子的大部分人來說,維系他們的,大概也只是墻上的涂鴉和留言?!罢埐灰蛳滤赖嚼?、乘菜乘飯、菜葉,發(fā)現(xiàn)以上者罰款100元”“不要吵架,不要罵人”……住在這里的租戶普遍文化程度都不高,哪怕是留言也錯誤百出,但這都不重要。
關(guān)燈躺在床上,伴著身體的疲憊很快就能入睡。城中村的熱鬧與擁擠、破舊與逼仄,也都拋到了腦后。城中村的人們,和CBD里面的人們一樣,做著一個個天馬行空的夢。
故事落幕
這是一個時代的記憶
離要搬走的日子越來越近,趙順利也不再進(jìn)貨了。冰箱里還有些豆角、花菜和肉,賣完就搬。店里幾乎沒有生意,大家都在忙著搬家,城中村的人和物都越來越少。
但最近,店里迎來了一位很久不見的老主顧。
53歲的房學(xué)軍曾經(jīng)在城中村住了5年,前幾個月在沸沸揚揚的拆遷聲中,他從這兒搬走了。房學(xué)軍曾是店里的??停瑥臇|北來的他在濟南謀了份保安的活,下班后有時就會到這兒來。一盤花生米、幾瓶啤酒,這就是他的生活。
最近,房學(xué)軍回來的次數(shù)挺多,他想再多看一眼這個曾經(jīng)待過的地方。還是和以前一樣,一盤花生米、幾瓶啤酒,和老板拉著呱,看著店外忙忙碌碌的車和人。他喜歡這個地方,對他來說,城中村比高樓大廈更讓他有家的感覺。但他也知道,這里終將會成為一片新的高樓大廈,到那時候,回來如果能干保安的話,說不定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姚家街上,超市里的東西也所剩無幾,顯眼處掛著黃紙黑字的通知,“最后幾天,馬上搬走,全場清倉”“賠錢大處理,男女服裝全場10元起”……老板坐在門口的馬扎上扇著蒲扇,和旁邊正在搬家的米線店老板聊天。十幾平米的米線店,干了幾十年,竟也收拾出了一貨車的東西。
米線店老板找好了新店鋪,就在臨街,但超市老板還沒找好,他也想“躺平”了,“找不到就慢慢找,再找不到就算了,回家養(yǎng)老?!辈还苓@里變成什么樣子,他都想未來帶著孩子看看,這曾經(jīng)奮斗的地方。
在來來往往的人流里,67歲的張建華坐在自己的房子前,支起了一張桌子,拿起茶壺和茶杯,給自己倒了一盞茶。身后是自己四十年前親手蓋的房子,一開始是一層,后來有錢了再加蓋一層,再后來又蓋了一層。張建華在這里結(jié)婚生子,城中村見證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
年紀(jì)大了,張建華對家的情結(jié)更深厚。前幾年搬走后,張建華每周都會回來看看。他在租出去的房子里,給自己留了個小房間,回來能有個歇腳的地方?,F(xiàn)在,租客都已經(jīng)搬走了,剩下的雜物零零碎碎地堆了一地??帐幨幍姆块g里,墻上還張貼著張建華兒子小學(xué)的獎狀。如今,兒子都有孩子了。
城中村支撐起了很多人的夢。飯館老板趙順利,從20多歲一無所有,一鍋一鍋地炒了30多年,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車子;保安房學(xué)軍,只身一人來到濟南,他最大的愿望是攢夠了錢回老家;農(nóng)民工劉東升,從城中村出發(fā),輾轉(zhuǎn)在城市中一個個“大建筑”里,那頭是等著用錢的老婆和孩子。
也是在這幾天,張建華看到了許久不見的老鄰居們。住樓之后,老鄰居們見得不多了。直到回到城中村,他覺得所有的一切都更鮮活了——有的鄰居運走了梅花牌縫紉機;有的拿著手機不停地拍照,拍著拍著,淚就流了下來;有的聚在一起,討論著未來這里將建成商務(wù)區(qū)、住宅,以前的姚家新村也要“上檔次”了。
大家都知道,“這是大勢所趨”,大家也希望,城中村能有個美好的未來。
天黑了,張建華也要回家了。他遞過手機,讓記者給他拍個照。張建華坐在馬扎上,養(yǎng)的小土狗跑過來,乖巧地趴到他腳下,上方是家里的門牌號。張建華說,他要把門牌號好好收藏起來。
照片定格,這是一個人的故事,更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應(yīng)被訪人要求,以上人物均為化名)
初審編輯:
責(zé)任編輯:王逸群